返回首頁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來源:www.bjxztd88.cn???時間:2023-03-20 10:06???點擊:959??編輯:llqq???手機版

一、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國家政策對摩托車的態度,在大方向上是會更加寬松還是收緊?

分地區吧,例如濟南當年是禁摩的,即使是當年濟南輕騎的鈴木王橫掃國內的時候。但現在濟南堵成一鍋粥。摩托車氛圍出奇的好。但交警的對于摩托車違章的稽查力度也相當的大。但周邊城市例如濱州,東營啥的,幾乎就沒有存在感一樣。

二、2023摩托車政策

國家怎么不鼓勵買摩托車呢?特別是現在好多城市禁摩呢?

感覺這個問題可以從政策制定者、摩托駕駛員以及摩托三個角度來看。

首先來看政策制定方面。根據我的觀察現在多數大城市的禁摩政策始于兩個時期,一個是08年北京奧運會時期,為了給世界一個更好的印象,整治城市交通的亂象,政策制定者決定將摩托這一交通工具束之高閣;另一個時期是國家大力開始環境治理的時期,一些地方將摩托車視為一種污染源進而進行了限制。這兩個時期制定的政策都有很久的歷史了,大多也都過了最開始限定的時期,但是多數地區選擇了進一步的延長限制期限,比如天津,也有一些地區選擇在結束之后放開政策,比如西安。

為什么政策制定者會選擇延續而不是自然放開呢?我認為首先是一個政策慣性,摩托的操作類似自行車、電動車,但是參與交通的方式又類似四輪機動車,這樣的位置就讓摩托如何參與交通有了很大的自由性,這是由駕駛員決定的。對于政策制定者來說,他們面對的是一個整體,摩托車駕駛員確實有一部分不是很遵守交規,超速、鉆縫等等的行為很多,而且這些行為都是處于中間階段,沒有明確的懲罰方式,甚至由于摩托只在后面有車牌,抓拍都不好抓,這無疑是管理上的麻煩事。另外對于一個十幾年沒有放開的交通方式,整個城市對其的基礎設施配套也是個問題,需要重新修整,相關的政策也要有調整,這些都是成本。而且執政者不一定能認識到當地居民是否會在政策放開之后選擇摩托,那么這樣的成本是否能達到應有的效果還是一個問題,如果確定肯定會有一大批人選擇摩托的話,那其實是有利的,比如南寧交通對于電動車就有比較充分的配套基建?;谥杏沟漠敼倮砟?,不如不動,畢竟就在這地方當幾年官,不要出錯為上。

其次是摩托駕駛員方面。之前也說過,摩托駕駛員真的是良莠不齊,除了大部分駕駛員能遵守交規并且控制住車的情況外,有些人考了駕照和沒考一樣,在路上橫行霸道;有些人又根本控制不住自己的車子,緊急避險手段缺乏;還有些人清楚交規也能控制住車子,就是在路上囂張的鉆縫、抬頭、超速、炸街。這些人雖然是少數,但是造成了外界對于摩托駕駛員這個整體的群體印象的下降,很多人對騎摩托的望而生畏,好像都是美國電影里的亡命之徒一樣,這個現象誰也賴不著,就賴群體內部出現了這樣的老鼠屎。

那為什么汽車也有這樣的人,但是大家都不認為四輪是危險的呢?我覺得這是個心理現象。環顧身邊人,汽車駕駛員比比皆是,換句話說:每個人身邊都有汽車駕駛員。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同事,絕對是有的,而絕大多數的好人形象就會起到正面作用,我們經??吹竭@樣一個視頻:一輛汽車錯過高速出口之后倒車找出口,結果造成嚴重交通事故。當人們看到這樣的視頻時,首先會對這個司機進行批判,之后想到自己身邊的駕駛員,他們是明事理、講交規的,視頻里這么開車的是少數。這樣司機群體的好人形象就留了下來。在看摩托車,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摩托駕駛員的,以我為例,除了我在開始騎摩托之后認識的朋友之外,關系較好的摩托的人為零,我還是在西安這樣一個摩托環境很好地地方。也就是說不是每個人身邊都有一個摩托駕駛員的,當人們看到摩托超速撞上別人的時候,首先還會批判這個摩托駕駛員,但是之后在身邊的現實生活中找不到正面的例子,這樣一個負面印象就累計了起來,就和任何少數群體一樣,少數人的公共形象導致群體的形象下降。

最后一個想說的是摩托本身。老實講,摩托這個東西和汽車一樣是有門檻的。首先是摩托自身的品質。我認為摩托裸車能提供安全騎行的最低標準價格也要在七八千左右一輛,如果再低真的很難保證安全問題。其次是后續費用,自行車自從買回來之后就沒有什么太多的投入了,除非零件需要更換,但是摩托車和汽車一樣需要經常性的保養的,大城市里面絕大多數騎摩托的都是有玩票性質的,這些人是在乎騎行品質的,連排氣聲音好不好聽都是選車的標準之一,這些人會按說明書對車子進行保養和維修,但是這只是大城市里的人,這些人無法代表全中國的摩托駕駛員。在廣闊的三四線城市以及鄉村,這些摩托大多數是三五千塊的彎梁,或者農機125,這些車從出場就有一個不靠譜在身上,而且這不是車型的問題。本田cg125號稱鈴木王,在改革開放初期扛起了多少家庭的生活,成為了多少富豪的起步座駕,cg125號稱出廠不需要保養,能騎一輩子。這樣一款車放到現在也要七八千塊,當年還要更貴,那么問題來了,現在的國產農機和彎梁哪個能有cg125的質量?而且這些車承擔的工作和cg125一樣。我在廣西一個小城市出差的時候,就見過一輛只坐了一個駕駛員的農機在路口根本剎不住車,連剎車都不能保證健康工作,還怎么談安全呢?那如果后座再坐上他的妻子孩子呢?如果再扛上幾個大包的貨物呢?

這樣的一個現狀就是很危險,但是改變也是不現實的,作為領導看見的就是這樣的現狀,怎么能放心的放開騎摩托呢。

三、北京摩托車政策

為什么西安可以解禁摩托車?

這個問題必須匿了

二贊說出了實情,就是政策到期了!

政策到期以后呢?

各種事務太多,一時半會沒能顧上管這事!

沒顧上怎么辦呢,總得面對吧?

等開會決議的時候發現有點晚了,大量摩托已經掛牌上路,而且大多數都是消費級摩托,又擔心引發輿情,于是沒議出結果!

然后呢?

然后被中央臺點名表揚了,說適應形勢,緩堵保暢不啦不啦,總之就是定調子了!

再然后呢?

還能咋辦啊,就坡下驢吧!于是各種便民掛牌服務點就紛紛批準,甚至設到了摩托城!

接下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真心不是什么精心謀劃的結果,以上!

四、廣州摩托車政策

如果全國解除禁摩政策,那么原來禁摩的地區會發生什么變化?

不用如果,直接看:

解禁一年交通事故不升反降,西安給全國禁摩城市上了一課!_摩托車

解除禁摩后,這個城市的擁堵排名從全國第二降到了全國十三!_摩托車

事實證明交通事故率降低了,擁堵問題也減緩了,也沒有飛車搶奪什么的;

老百姓方便了,大量C照駕駛員去增駕了;

水車沒有市場了,大家都買交強險了,電摩也上牌拿D本E本了;

以管代禁,開始扣分罰款了,摩托車也要查酒駕了,大家騎車都規矩了;

五、上海摩托車政策

為什么國內不監管摩托車反而直接禁摩?

其實并不是禁止摩托車,而是限制,就算是限制,也基本集中在大中城市,我國大多數人口生活的地方壓根不管。

真直接禁止那就直接取消摩托車牌照了,就像我國上世紀一刀切取消畜力車的行駛手續一樣?,F在各個大城市是過去已經取得全套合法手續的摩托車照常用,手續還依舊有效,但是不能新辦?,F在大城市想合法用車只能高價買別人手里的合法車和合法手續。

主要原因是因為管理成本與收益不匹配,而且是極度的不匹配。大城市監管摩托車需要增加大量的人力物力,摩托車對社會創造不了太多收益。導致大城市的監管部門直接選擇了省錢的辦法。直接切掉增量,那么剩下的有手續有牌照的合法車輛不太多,管理起來省錢省事。

其他的地方連交警都沒幾個,放著不管也沒啥事。

任何政策都可以從錢上找原因。

六、無錫電動摩托車政策

為什么很多城市禁止摩托車?

以下純屬個人猜測。

禁限摩的原因:

1,經濟效益。摩托車對經濟帶動有限。摩托車產業對稅收、就業、政績提升效果不明顯。摩托車擁有者群體規模不大,禁限摩不會引起大規模民怨。再說,開放了摩托車,他們怕汽車銷量會受影響。

2,管理問題。摩托車管理難度大。舉個栗子:小汽車查酒駕,放個路障就行;摩托車查酒駕?真喝酒了一般會掉頭逆行、消失。摩托車簡直就是bug一般的存在,不是說管不了,是管起來太費勁,投入產出不劃算,索性禁行/限行。路上那么多管理人員,還是忙不過來,因為路上太多小汽車,擁堵、碰擦、非機動車糾紛,哪還有精力去管摩托車。

3,面子問題。怕摩托車有損城市形象。路上堵滿汽車,會被認為這個城市經濟還不錯;如果路上堵滿了摩托車,那不是印度、越南才這樣嗎?一二線城市這樣,后來三四五六線城市,但凡有點知名度的城市,都對摩托車表態了。限摩的城市有些中心區域是24小時禁行,個人臆測還是擔心摩托車上了媒體,對城市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盡管如此,近年來禁限摩還是有松動的跡象。250-600cc摩托車的持續熱銷,一定程度上帶動了經濟;政府也在討論摩托車上高速問題;國外品牌與國內品牌互動頻繁;摩托車駕駛者素質提升明顯。

目前來說,維持現狀吧,騎友們持續保持高素質,相信政策會越來越寬松。

騎了一年,沒被罰款扣分,坐標常州。對摩托車態度還行,一般證照齊全,態度積極,交警小哥也是90后居多,都不會太為難。

摩托車停車那是真的方便。

七、深圳摩托車限行摩托車政策

為什么中國的交通這么擁擠,卻始終不肯放寬摩托車的政策,甚至部分城市禁摩?

10/28 更新

有人說他寧愿選電車也不要摩托, 恰好佐證我的看法-摩托車使用成本高于電車,所以不會出現像有些人想像的只要一開放摩托,就會一堆人來使用造成混亂的情形,畢竟每個人需求不同。何況現在電摩還不夠亂嗎?

真的有摩托出行需求的人群早就去買電摩騎了,就算現在ㄧ半的電摩都換成摩托,數量還不是跟現在一樣?哪來憑空出現的混亂摩托大軍?何況他們愿意再花錢考駕照換車嗎?換“正規”摩托車加上駕照的費用大約要1w元,他們有這閑錢嗎?那些說他們會換不正規摩托的人也可以歇歇了,你以為現在TB買不到鬼火、地平線跟R9嗎?真要玩現在早買了,還需要等開放摩托?

我就來對比一下

要選什么交通工具是讓市場跟群眾自己決定,不該由政府決定的。何況摩托存在是合法的。你不想騎摩托, 并不代表別人不想騎。按這樣的邏輯,怎么不說你不去法國也不學法語,所以法國就應該消失在世界上?

我騎電動車到現在整整4年, 使用上有什么優缺點我想我比別人更清楚。要比電車也行:

1. 巡航及充電問題

鉛酸電瓶車我有一臺,為了巡航裝了兩個電瓶,每次充電重死,還得買拉車來拉上樓充電,巡航也很低,尤其是冬天,充一次電也要8小時。你知道一顆電瓶要十幾公斤嗎?何況有兩顆, 連摩托車都嫌重的人愿意抬二十多公斤的電瓶去充電? 怕不是在逗我...

后來買了小牛M1s, 鋰電池讓重量問題解決了,但巡航依舊不夠,亞運村-王府井來回一趟就必須充電。充一次電5小時以上,等于出門一趟回來后就不能再出門了。

如果你體驗過這個電池重量跟巡航和充電時間,還能說出這樣的話,我覺得你才是厲害。你應該不知道甚么叫用戶體驗...

我的小牛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2.使用成本

你跟我說電比油便宜,但用電一定比用油麻煩。知道什么是機會成本嗎?

請問你買代步工具是為了省錢還是省麻煩?摩托車百公里2個油也夠了,比開汽車強多了。我就愿意用錢換方便換時間。

如果要省錢, 干脆都不要買得了。何況電動車省不了多少錢, 還有充電爆炸的風險...

3.重量問題

很多小摩托車都做的跟玩具似的,根本不大不重。何況一堆小排量踏板跟電車一樣大,哪來太大太重不方便一說?怕是對摩托車有什么誤會。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4.駕照問題

你這個觀點就很好笑了,要用路卻不想遵守道路上的規則?

我強調一下:考駕照,是為了讓大家獲得基礎的交通知識和駕駛技術的最低門檻。是為了保護騎士跟其他用路人的必要手段。而你卻為了自己方便反對要考駕照才能駕駛的摩托?我認為政府就應規定電車也要考駕照駕駛!

有多少騎電車的是因為不遵守規則或是沒有基礎的駕駛技術造成意外的?放任這樣沒素質的電車騎士在路上亂沖亂撞的,就算你只開車,你會放心?不怕闖紅燈逆行的電車來撞你?你應該是沒有開車,正常開車通勤的人,哪個不是怕電車怕得要死,罵得要死?

難道不知道汽車跟電車在馬路上是敵對的嗎?

電車都走非機動道? 等你有天真正上路再來說這話吧...有多少道路是沒有輔路的? 有多少道路的非機動車道被違停的汽車占滿了? 現實跟你想的不一樣, 多出門, 不要自己YY...

5.需求問題

我買代步車就是為了載著媳婦出門買菜。但法律來說, 非機動車不讓載人,明明騎著載人沒問題電車,卻要罰錢?這不是逼我買摩托車? 還是說你覺得去2公里外買菜就要開車? 你不知道菜市場多亂? 如果大家都開車去買菜, 又到處都會是違停的汽車了...根本沒地方停車阿..

看來你應該是不用買菜的學生或是單身,不然出門買菜載老婆是正常不過的行為....

在你的回答中,看到的是滿滿的幼稚思考方式和用路觀念的淡薄,甚至我能判定你連電車和汽車都沒有碰過....

路是大家的,稅也是大家交的。你沒需求是你的事,別選不就完了,憑什么你沒需求就不讓別人騎了? 那我也不需要認識你, 你就不應該存在嗎, 就應該消失在世上嗎?

這不跟汽車一樣嗎? 不去學怎么會? 考駕照的意義, 不就是為了保證在路上的騎乘者都是有一定駕駛能力的嗎?

開車不也一樣嗎? 很多人油門跟剎車都會搞錯都會踩錯, 每年撞死一堆路人, 這汽車的安全性我又問你如何解決呢?

合理的制度才是最好的做法...

如果遇到小障礙和沒把握住平衡就會翻車, 那應該不能叫做會騎車吧? 這樣不能給駕照吧?

我們說說咱們臺灣省的規定吧:

需滿18周歲才能考駕照, 按排量分配僅準駕車型250CC以下摩托車

必須年滿20歲并持有一般駕照一年以上才能考250以上的大排量摩托

在臺灣, 一般人代步用的摩托都是125CC以下小排量踏板摩托

設計速度80KM/H左右, 油車加速是比滿大街跑的電動車慢的, 只是極速較高...但是路上有速限阿!!!

如果每個人都守規矩, 安安分分的騎車, 基本上是不存在摩托車比電動車和汽車快的可能....

難道你說汽車設計極速250KM/H, 我就天天開250KM/H嗎?

你車能跑200KM/H, 你在大街上就會開到100KM/H嗎?

還不是得乖乖按速限開50KM/H

要騎那么快真的是自己作了, 還談什么安全?

我負責任的跟你說, 如果有駕駛能力且安分的騎車, 是不可能出現安全問題的

我媽每天騎摩托車10公里以上, 30年來沒出過事故, 我姐騎摩托車15年, 每天20公里通勤也沒出過車禍

我媽的摩托車, 這臺買10年了, 沒有任何損傷..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只要不作, 安安分分的, 根本不存在安全問題..

反而北京大街上橫沖直撞的電車, 不守規矩肆意橫行, 即使設計速度30KM/H還不是天天一堆事故意外?
說句難聽的, 你要作, 不守規矩, 開卡車都能撞死!

q:我認為這不是個人技術問題,是兩輪車車型設計的技術難題,兩輪車確是不容易保持平衡,就算技術好的人本分開車也難免因為路面障礙或者濕滑而傾倒…

a:我同意, 然而因路面濕滑障礙而事故意外的四輪汽車也不少, 不用太想當然爾, 中國政府有規定騎車戴頭盔. 人性會主動規避危險, 路面濕滑或有障礙就會主動降低時速, 如果你覺得戴頭盔時速15-20摔倒一定會比不戴頭盔的自行車摔倒嚴重嗎?

q:如果是制度上配套以避免事故的話,是要分道而行?還是混行?如果是混行,按照市區30公里的平均時速來算,是否應當要求后車(汽車)與摩托車(前車)保持30+的車距?按照現在的路況,首先是體量太大,難以執行,其次一般摩托車都會盡可能找到空隙往前擠,基本上不可能出現“合理保持車距”的狀況。

a: 現在中國開汽車的人最大問題就是加塞跟不保持車距, 就算沒有摩托車, 你愿意永遠這樣下去嗎? 政府都不用管嗎? 給你一個觀念, 如果甚么事都覺得難, 麻煩, 難度大就不去做, 那永遠沒有做好的一天...

摩托車在停紅燈時本來就應該利用間隙前行, 減少道路占用空間, 臺灣道路最前面都是摩托車停等區, 行駛中汽機車都勻速不飆車, 摩托哪有機會往前塞?

臺灣道路 看到前面的摩托車停等區和待轉區了嗎? 還有三臺摩托車在待轉!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q:如果按您所說,依靠駕駛人的自覺,本分開車,那也很不現實,不能因為您騎車本分就認為別人騎車也會本分…

a:不守規矩探頭拍照罰錢不就完了, 汽車不也一樣?

q:另外還需要請教個細節問題:摩托車如果需要在紅綠燈路口左轉彎,怎么解決?從最右變道到最左的轉彎車道,然后左轉?這樣交通秩序應該會很亂…

a:這么簡單的問題...你不知道二段式左轉嗎? 先到右邊車到待轉啊....臺灣都落地實行10多年了, 看看上面的圖

q:我很認同您說的這是個市場解決的問題,也很認同摩托車比電單車好管理,可是該怎么落地?就不得不考慮具體實操的問題了

a:我真的建議你去看看臺灣怎么管理摩托車的, 你這所有問題都有解法, 政府想不想做罷了....

----------------分隔---------------

謝邀

我覺得大家忽略了一個重點

現在已經禁摩多年了。真正有摩托需求的百姓基本上都去買了電摩做替代方案了。

說句難聽的,這些我們常說沒素質搗亂交通的人,要不要用戶調研一下,問他們愿意搞個需要上牌、上保險、繳稅、加油、年檢、需要保養、戴頭盔,會被探頭抓拍還需要花千把塊去考駕照的摩托車,還是愿意選擇完全不受監管不用保養交稅加油的電動車?

是不是大家不應該自嗨的認為:如果開放摩托車,這些人會愿意再花幾千元幾萬元去買摩托? 就像很多人覺得自己開個公司做個拍腦門的項目就一定會很火一樣的可笑。

如果跟北京一樣,強制加油站要看行駛證駕駛本才給加油,這些人愿意再花錢花時間去考駕照嗎?你說可能會拿假證,沒錯,但禁摩的今天就沒有人偷著玩水車嗎?汽車就沒有水車嗎?不正規的人想玩的早就玩了,還需要等開放?

真正等開放的不就都是一些像我們這樣正正經經,證照齊全且守規矩的正規騎士嗎?

是不是這里討論的開放摩托后,素質和交通亂源問題,其實在今天本身就不存在?值得思考一下

———————分割————————-

我本身同時是電動車/摩托車/汽車的使用者, 我相信我來答會比較中立

國家不禁摩, 但默許地方政府禁摩托...

一般都是都市禁摩,農村不禁,所以只說都市的狀況。

1.摩托低端嗎?

在合理的管理跟規范下, 摩托在都市是相對汽車更合理的交通工具。

說摩托是低端人口的交通工具的可以歇歇了。沒有摩托車,低端人口就不用出行?就不用工作不用通勤嗎?外賣拿啥送? 邏輯被吃了嗎?

絕對是找替代工具阿! 禁了摩托又多了一亂源 - 電動車, 管控難度又升級了, 要騎摩托還有駕照的要求, 還要強制年檢上牌, 而電動車門檻又更低了, 哪個不是瞎騎亂撞不守規矩的?

開臺十幾萬破車就把自己看作高端人口?至於這么優越嗎?

摩托低端? 怕是有什么誤會吧....

2.合理性?

摩托車合理原因如下:

a. 體積小, 不占地, 停車空間, 時間和金錢成本降低

同樣是5人通勤5臺車, 想想這停車場地利用率馬上提升5倍

注意, 這是汽機車共用車位, 看地上的字

b. 摩托車對都市交通 - 因機動性高、反應時間比轎車快,可以降低道路占用率以及提高道路通暢度, 緩解城市道路壓力。

c. 對于使用成本來說, 省油低養護成本,百公里2升油以下,通勤神器。

d. 摩托車對個人用戶 - 機動性強, 有利于都市區域短距離出行移動及便利性。降低汽車還要花時間找停車位,降低阻礙交通或被貼條的狀況。

e. 減少一人出行的車輛,有效改善擁堵和限行政策。

f. 因摩托車即可滿足部分人群都市出行需求,對汽車需求降低,改善搖號和高價號牌等畸形現象。

臺北橋早高峰...如果都換成汽車, 要堵多長的路? 占用多少空間? 要修多少停車場地?

對比一下, 都已經影響生活了, 面對現實很難嗎?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也別說甚么人民自己的選擇了

若地方大力支持及正面倡導, 鼓勵或限制高峰通勤輕出行, 這事會難嗎?

3. 需要面臨的質疑:

a. 污染, 摩托車質量若良性發展且合理控制, 污染可以大幅下降的, 所以污染...全都開車就沒有pm2.5了嗎?

摩托車政策最新消息 (2023摩托車政策)

合格150cc以下通勤用摩托, 百公里油耗不到2公升的摩托,會比動輒2000cc百公里油耗10公升以上的汽車汙染大?

即使不說單純排放, 說說時間 / 熱汙染和噪音汙染...

因為堵車而花費兩倍或更長時間在路上發動著的汽車污染會比較???

摩托反而持續發動時間短, 到了目的地就停好下車, 不用堵, 不用花時間找車位, 不會坐車上發動著吹空調玩手機, 機動性強了一鉆就過, 不會像汽車那樣瘋狂按喇叭, 誰污染大?

b. 素質, 考照機制完善且人民用路素質提升就沒有素質問題了, 再不濟探頭拍牌照罰錢也是個做法...再說,開車就不走應急不違章超速嗎?沒素質的人連走路都沒素質。路上闖紅燈的行人還算少嗎?要不要行人一起單雙眼皮限行?

c. 事故, 肉包鐵比較危險?就算是汽車,開60就撞不死人嗎? 違規?路上似乎闖紅燈的行人、自行車、電動車、送水車和物流三輪車事故率和素質要不要了解一下?

d. 搶劫, 治安問題禁摩?...禁摩就都沒壞人了?還是說人騎上摩托車就會變壞?

這里說一下速度的問題,一般來說因為摩托車速度快機動性強,所以被廣泛認為可成為作案工具。

其實現在滿大街跑的電車幾乎80%以上都是超速的超標電動車,速度都可達到50km/h左右。原因有倆:1.法規限制的20km/h的確太慢,還不如騎自行車,那應該叫助力車,失去了電摩的意義。2.若真的路上電車都以20km/h以下標準在跑,做生意和送外賣的活都不用干了,飯送到都涼了...

如果歹徒真有心做案,拿不用掛牌的電動車改裝一下,加速比摩托快沒問題。電車改一下中控和電瓶7-80km/h以上沒問題。所以電摩也可以是做案的工具,不要再給摩托車增加莫須有的罪名了。

e. 市容形象, 不讓騎摩托就沒有窮人了?

發展什么樣的交通工具不是由市場決定的, 是地方政府和基礎建設決定的...

4. 一起來算算使用成本

汽車都以最低花費計算 , 指標的4w+的錢不算

汽車一臺多少錢? 10萬以上基本的吧!

百公里油耗市區10左右正常吧!

一年保險車船稅最少2千要吧?

都市一年停車費多少? 3千要吧?

車輛折舊一年少說8千基本的吧?

一年開個2萬公里正常吧?

保養一次算500元, 每一萬公里保養一次,

一年1000元, 用油2000升, 每升8元, 一年16000元油錢.

不算車價, 每年平均養車22000元, 折舊8000元, 總花費30000元

就說百公里加速 7秒的春風250, 一般20w以下汽車沒法比的性能

新車落地算18000好了,

一年保險車船100元,

市區百公里油耗2升, 用油400升, 每年油錢3200元,

停車費一年算個300吧,

3000公里保養一次, 每次200, 一年7次1400元,

折舊前兩年每年大約3000, 第3年起每年500元.

每年養車5000元, 加折舊約8000元

光是養車, 每年就差了22000元了, 同樣用8年,

10萬元的汽車, 使用8年后殘值1萬5, 損失6.5萬, 每年花費22000元*8年共花費24萬元

摩托殘值算0好了 也才花56800元

對百姓來說, 省下的錢下雨天打車行不?平時省下堵車、找車位的時間和停車費又是多少?

如果真的是為了生活所選擇交通工具的普通老百姓,

8年多花20萬還是覺得很合理的話, 那我還真無話可說...

一般月入1萬以下的老百姓寧愿8年燒20萬?這是市場的選擇?

6.不騎摩托的人思考一下

其實很多人不騎摩托車所以不關注這一塊, 甚至覺得禁摩是合理的....

難道不知道就算你只開汽車, 禁摩的影響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嗎?

城市道路是有限的, 空間是有限的, 但隨著都市發展, 肯定還是會越來越多村里的人到都市工作. 人口聚集到都市, 出行問題就肯定越來越嚴重. 有出行需求誰不想買車?有穩定收入誰不想買車? 求效率或體驗的人, 誰愿意每天浪費大量時間等公交擠地鐵?到站還要浪費大量時間走路?

當買車的需求越來越大, 都市就開始限號搖號了。

停車位不夠, 停車費就開始漲了。

車太多堵塞了, 都市就開始限行了。每周限行1天, 你就有1/7的車輛折舊/稅金/保險/時間都被浪費了。每年有52天,你的車是因為限行開不了的。

生活成本變高了, 路堵了, 時間成本增加了...想想人生要浪費多少時間在找車位跟堵車上面?

路邊滿是違停的汽車,這樣真的好嗎?

在都市發展中, 推行輕型交通工具是合理的做法 , 而不是拼命在都市里堆汽車....

7.案例

說到事故和素質,一堆摩托群里的視頻,常見汽車惡意逼迫摩托車,惡意搶道,追上問理由都說摩托車不能騎路上,這不是法盲嗎?

就算不合法,騎路上你就能撞,是流氓嗎?很多都是開10多萬國產汽車去逼迫2-30萬進口摩托的視頻(沒辦法,會裝行車記錄儀的摩托通常較好),覺得自己汽車比那些摩托車高價,有優越感,撞了之后一副不是個破摩托,我賠不起嗎?的樣子,賠償金額出來后又各種BB說別人坑他....你在裝B的時候不知道你撞的摩托車把你的車賣了都買不起嗎?只能說見識少又太膨脹了。有了點錢都不知道自己是誰了。

a.撞了一臺比天籟貴的摩托

居然在笑? 果然牛逼

b.不認識杜卡迪? 撞死摩托? 不知道這大魔鬼比你那臺X6二手殘值還貴嗎?

說摩托車沒素質造成意外多的,自己看看開車又多少有素質的?

c. 禁摩車禍意外就少過?肉包鐵不安全 ?只要車上的人是活的就行,路上行人跟其他人都不用管了,真行!

有人說摩托車被汽車取代是居民和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的結果....

都是交通"工具" , 居民和社會經濟水平發展的結果應該是摩托車和汽車共存, 并不是取代...

你有錢買菜刀就不用買剪刀了嗎?

會說取代是水平發展不夠, 你拿菜刀去割紙嗎? 拿剪刀切菜嗎?

正常的誰不是是用汽車長途出游, 用摩托通勤買菜?

真要說取代, 我有2臺汽車, 閑的蛋疼買摩托騎嗎? 還不是因為摩托方便阿!

狂吹汽車好還不是怕別人看不起?

中國目前最主要的問題不在交通工具摩托汽車上

而是缺乏自信和對別人的尊重

不把摩托騎手當人看!

八、北京買摩托車政策

為什么國內大城市都有市區內禁止摩托車的規定?

其實過去不少城市還有一種限行,就是限小排量的車,不讓小排量的車上高架橋、快速路,說這些小排量的車安全系數不高,所以要限。歐洲人來了中國感到很奇怪,歐洲是宣傳環保,鼓勵小排量,而中國是限制小排量,反而對大排量不作任何限制,按排量收不同的車船稅是后來的事。

城市還會在一些重要干道限貨車,現在主要是限大貨車,過去可不一樣,只要是貨車就可以限。比如說皮卡,因為屬于貨車就被限了,于是一些皮卡只要給背后的車斗加一個蓋子,這樣就不算貨車了。

還有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廣州深圳以華南不適宜騎自行車為由,把大量的自行車道取消了,年輕一代可能不知道,過去的道路,也是有非機動車道的。例如深南大道和筍崗路,過去是雙向六車道,兩側都有非機動車道。一聲令下,將機非分隔帶鏟掉,加上非機動車道拓寬成了五個車道。

舉這些例子說明什么呢?說明我國出臺一些限制交通出行的法規政策,很容易,說實行就實行了。自行車也好,行人也好,摩托車也好,汽車也好,本質上是在爭奪路權,誰都希望自己有路權。所以很容易出現的想法是,把別人禁了,自己就通暢了。

然而事與愿違,出行的需求是客觀存在的,一種交通出行方式自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和價值,不是輕易可以取代的?,F在電動車到處都是,本質上就是在取代摩托車的作用?,F在各個城市交通擁堵都很嚴重,你不讓騎摩托車,開汽車總可以吧。

當年大面積的限摩,對摩托車產業是致命的打擊,當然也有一些城市不限摩,特別是摩托車產業較好的城市,自然不會去限摩。

九、合肥摩托車政策

國家有可能放開摩托車限制嗎?

沒可能。理由:1.摩托車納稅貢獻度低。2.作為代步工具操控門檻高,不能普及。3.國民交通意識弱,遠未達到可以放開限制的階段。4.摩托車靈活性決定政府管理難度高。

十、北京藍牌摩托車政策

這幾年為什么摩托車突然熱起來了?

問題是2019年提的,回答寫在2021年底。

關于問題的政策部分,目前排名第一的 @Belisarius 回答的很好,大家可以參考下??傮w上就是官方表面上的政策沒變,但平靜的湖面下早已不太平。源自官方有意無意的將摩托車從代步工具往娛樂工具引導,摩托車市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我倒不贊同Belisarius其他部分的解讀,比如有錢人增多了,城市擁堵了,社會開明了等等。

2017年前后汽車銷量非常高,經濟還在快速增長,摩托車沒有爆發。兩年之后的2019年,疫情爆發,汽車銷量走低,經濟開始保守,摩托車熱度不降反升??梢娪绣X人多了,并不是摩托車熱起來的主要原因。

城市擁堵也不是主要原因,禁摩、限摩政策并沒有放開。社會開明也不是,因為社會一直都在開明。

摩托車確實是熱起來了,可以很明顯發現這種變化,根本原因正是 @Belisarius 著重強調的第一點---政策變了,代步工具向娛樂工具轉變。

第一,展會。

中國兩大與摩托車相關的展會,一個是重慶,一個是北京,前者著重本土摩托車企業,后者著重全球,有海外品牌。

2017年,第十五屆重慶摩展召開,面積6萬平方米,觀眾10萬次,100家摩托車俱樂部參與;2020年,第十九屆重慶摩展召開,面積8萬平方米,觀眾15萬人次,500家摩托車俱樂部參與。每年一屆,但變化巨大。

2021年達到歷史最佳,第二十屆重慶摩展面積10萬平方米,1000家整車和配套品牌(2017年是300家),參展企業比2020年400家翻倍,新車發布會達到50場,增長非常迅速,重要的是這種趨勢還會延續。

因為2021年重慶摩博會整個組織流程還是很混亂,各種匪夷所思的行為層出不窮,還有大量騎士低素質行為。這些意味著,摩托車發展太快,以至于素質沒跟上,是早期粗放式發展的主要特征,所以隨著舉辦次數的增加,摩博會一次會比一次完善。

2019年,第一屆北京國際摩托車展會,2020年因為疫情沒有召開,2021年召開第二屆,參展品牌300家,觀眾10萬人次,規模擴大4倍,展會面積5萬平方米。

北京國際摩托車展意義會更重要,原因有兩個:

1、北京是政治中心,能在北京舉辦摩托車展會,表示政策的確在變化,官方有請,企業有意,卿卿我我,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意義;

2、北京國際摩托車展會在2019這個年份召開,這個年份是不是剛好是摩托車突然熱起來的時間點?

所有的所有,都在預示官方的態度正在發生變化。近些年傳出來摩托車報廢年限修改的問題,我認為并非無稽之談,糾結點在于如何控制通路摩托車,而增加娛樂摩托車。

這也是為什么傳聞是以250排量為界限做報廢年限。結合當下,豪爵、錢江、隆鑫、奔達等都開始生產所謂的300排量摩托車,不再是250摩托(畢竟按保險250要比300合算很多),已經很少有摩托車愿意推出150排量的玩樂車。當然,踏板一類的不算。

第二,企業。

春江水暖鴨先知,企業走在政策前面,最先感受到溫度變化。官方制定政策之前會和企業通氣,雖然政策落實時間不確定,但企業比用戶更早清楚政策變化。

這一點和新能源汽車一樣,企業在政府鼓勵新能源政策出臺之前已經著手了,畢竟等著政策出來黃瓜菜都涼了。再就是,政策會迎合企業發展,比如針對蔚來汽車的換電模式補貼。

這幾年摩托車多了許多新玩家,高金、升仕、凱越、奔達等等?;仡櫹逻@些企業入局或轉變的時間點,會發現非常有意思。

中能摩托100%全資收購意大利摩托車品牌Moto Morini摩托莫里尼,時間是2018年11月。

凱越推出代表性的500X同樣是2018年,發布400X、321等是2019年,后續又推出了500F這樣的復古街車。

作為摩托車發動機企業,高金推出GK500是在2020年5月,相對比較滯后。決定做整車,肯定也是聽到了什么訊息,后續高金1000和1200排量復古摩托顯然不是代步工具。

奔達從制造通路代步摩托車轉型金吉拉300是在2020年5月,隨后又展示了唐刀和燎兩款大排量巡航車。

中國摩托車三強之一的隆鑫,2018年正式復活\獨立無極品牌,推出了300、500兩個排量的街車、跑車等等。

錢江就更有意思了,吉利入股錢江是在2016年,那時候錢江連續三年虧損,一塌糊涂。2017年忽然時來運轉,順順當當了起來。除了產品線摻雜著帝國這一類不知所云的化石古董,貝納利已經從300、500、800幾個排量上有了規整的布局和命名。

最后是春風,春風推出250NK是2017年12月,打開了玩樂型市場,不過這代表不了什么。之前650車型或許有國賓的原因,但在2020年開始發售250SR以及CLX700,反映出春風也開始側重發展個性車型,更不用說春風再接再厲推出800MT還有未來更大排量的國賓車了。

從企業入局的時間點、產品更新的品類,你有沒有發現2017年、2018年是摩托車行業發生變化的一年。大概比較清晰的政策在這一年孕育出來,只是2019年疫情,使得相關政策進展緩慢,否則2021年也不會有如此之多的產品。

這一點不光中國品牌,合資品牌也感覺到了。本田為什么要在2021年國產400排量,還一口氣投入了CM300等等巡航車。

一直做踏板不香嗎?

第三,引擎。

通路引擎大都為110cc、125cc、150cc,官方對150cc排量以下免征購置稅是2018年7月,這又是一個和上面對應的時間。

2019年之前,嚴格點是在2017年,不知道某時某地的吹風會之前,國產幾乎沒有大排量車型,摩托死氣沉沉。為什么一夜之間發生了轉變?我認為不是有錢了,而是摩托車的選擇變多了,尤其是娛樂型。

簡單舉幾個例子。

高金,已知引擎500cc、1000cc、1200cc;春風,已知引擎700cc、800cc還有未來國賓民用版1250cc;隆鑫供應凱越,已知引擎350cc(逆向雅馬哈)、500cc(逆向本田)、寶馬老500cc,凱越自己又搞了800cc雙缸。

群魔亂舞,升仕罵罵咧咧不屑四缸,逆向雅馬哈三缸大排量。

其他品牌暫時不提,這些引擎未來都會搭載在摩托車上,是不是意味著未來有大批大排量摩托車上市?動輒800、1000引擎是通路摩托車還是玩樂摩托車?

答案不言自明,摩托車正在進入一個新紀元,或許摩托車很快就會成為中國制造業出口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最后,政策。

政策不是沒有變化,真不是。

大變化沒有,小變化很多。小的就說摩托車協會和摩托車商會合并;不大不小的就說摩托車取消13年報廢年限,雖然沒最終定案,但摩托車已經和汽車一樣享受6年免檢;大一點的就是西安在一個神奇的時間--2017年---宣布2012年之前的規范性文件一律廢止,成為摩托解禁的第一個城市。

雖然解禁不會被北上廣深這種一線大城市效仿,但隨著對摩托車定位的轉變,要不要在全國選擇幾個代表城市解禁摩托車作為試點的提議開始熱絡了起來。隨著150cc摩托車免增購置稅,隨著越來越多人大代表向省市提議放開摩托車并規范管理的新聞,一切都在為最終的法規鋪路。

報廢年限的放開,可以提振大排量摩托車銷量,否則中國品牌煞費心機研發如此之大排量引擎又是為何,要賣給誰?

如果不取消報廢年限,摩托車企業就無法銷售更高價格的摩托車,只能繼續生產價格低廉的代步工具??墒?,官方又希望控制通路摩托車數量。一正一反,摩托車大家還要不要玩,都不要玩了嘛。

既然都都不要玩了,干嘛還有那么企業投身摩托車呢?

解禁,擴容消費市場,取消報廢,鼓勵大排,保持250cc摩托車報廢年限,又可以實際控制通路摩托數量。面上的邏輯至少是通的。

你想,中排摩托車都去到三四萬了吧?如果又限制、又報廢,什么經濟條件的家庭會選擇摩托?一臺大排摩托車都可以買到一輛小車了,大多數家庭有這個預算肯定更傾向小轎車,風吹不到雨淋不到的。只有那些吃飽了撐得,才會追求風和自由,選擇摩托車,這就已經是脫離了「低級趣味」。

這些政策使得摩托車定位發生了轉變,企業更大膽了,用戶更開心了,摩托車從工具變成玩具產生了巨大的互聯網聲量,摩托車便從此熱了起來。

頂一下
(2)
100%
踩一下
(0)
0%
在线观看视频a免播放器